AI进入读心时代!比真人更懂“人情世故”?
作者| 王秦州
职场里最难的,不是开会。
而是会后,听着或回忆着冗长的会议过程,努力在玩笑或客套话里捕捉真正关键的信息,回忆那些已经消失的灵感。
我每天要在自媒体博主、平台负责人、线下“日咖夜酒”店主三种身份之间切换,会议是家常便饭。
说真的,我宁愿多开一次会,也不想再做这种“废墟重建”。
展开剩余84%因为传统纪要要么机械到丢失重点,要么全靠人工回忆,极其耗神。更可怕的是,很多场合里,玩笑或客套话里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大量的关键信息,而转换为纪要里就只剩下冷冰冰的文字。
我原本觉得,这是AI最不可能解决的。毕竟,连真人有时都听不懂“话里话外”。
直到腾讯会上线了AI纪要功能,我才发现:它不仅能记录,还能捕捉氛围,甚至能读懂潜台词。
01 它比同事更懂玩笑背后的正经事
第一次体验是在我们团队的选题会。
前半段大家还能专注,但聊着聊着氛围就松散了,各种脑洞、调侃和正经议题混杂在一起。
比如,当我们讨论“哪些AI技术会颠覆职场”时,有同事开玩笑:“以后AI写稿,我们是不是不用动笔了?要么歇着,要么转行吧哈哈。”
过去的AI纪要,要么忽略这类话,要么呆板地写成:“某同事提出AI写稿,自己不用动笔。”但这次AI纪要总结道:“团队围绕AI工具对内容创作行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,这反映出对技术革新的期待与职业转型焦虑并存的微妙心态。”
一句玩笑背后的真实情绪,它居然能抓住。这让我觉得,它比某些参会的人更靠谱。
更让我惊喜的是,它会每两分钟自动推送一次小结。这意味着我不用分心记录,就能随时掌握会议脉络;而且一旦发现讨论跑偏,还能立刻把话题拉回正轨。
结束后,我还能直接点“去元宝提问”,把纪要导入腾讯元宝,生成任务清单并分发。会议不再停留在“记录”,而是直接进入“执行”。
02 连脱口秀的暗讽它都能读懂
这让我好奇:它到底能听懂到什么程度?
于是我干了件离谱的事——开腾讯会议,放了一段热门脱口秀,让AI去做纪要。
呼兰在台上调侃:“我说我想躺平,但我躺又躺不平,卷又卷不赢。我就只能在这里仰卧起坐!躺下想奋斗,奋斗一会儿又想躺平。”
观众哈哈大笑过去,可AI纪要却写道:“演员通过‘仰卧起坐’的状态概括人生困境,生动体现出现代人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内心矛盾。”
这解读甚至比我自己看时的零星感悟还深刻。更绝的是,我把纪要一键导入腾讯元宝,要求它策划一场面向科技行业的交流活动,包含类似风格的脱口秀环节。结果,它输出了一份详细方案:从主题、流程到演员表演方向,全都写得明明白白。
本来是一场“摸鱼”实验,结果硬是变成了高价值的调研。
03 饭局潜台词,它拆得明明白白
如果说玩笑和脱口秀是低阶考题,那真正的难度是“饭局”。作为经常需要在不同业务线切换的人,我对“场面话”再熟悉不过。可偏偏,这种暧昧的场合最难被记录。
我找了一段电视剧《青瓷》里的经典饭局片段来测试。
包工头龚大鹏诉苦工程款,张仲平回了一句:“好说好说,生意生意就是不断生出主意。往后咱们尽力配合,我相信会有不错的结果。”
这句话到底算不算答应?真人听众都有不同解读。AI纪要的结论却冷静直接:“张仲平以生意合作为由婉转回应,显示他更倾向于建立长期关系,而非立即解决问题。”
它就像一个旁观者,剥掉了客套和暧昧,直指潜台词。在现代职场,这种能力几乎是最稀缺的。
结尾
从选题会,到脱口秀,再到饭局,我越来越确认:腾讯会议AI纪要已经不只是“语音转文字+摘要”。
它能:
理解氛围:分辨玩笑与严肃议题,过滤噪音,提炼精华。
实时推送:每两分钟更新纪要摘要,保证讨论不跑偏。
衔接生态:与腾讯元宝联动,把纪要变成任务清单、思维导图、方案,甚至代码。
对我这种既要写稿、运营平台,又要操心线下店面,还要频繁参加会议的人来说,它节省的不仅是时间,更是理解、消化和决策的心智成本。
也许,从腾讯会议的AI纪要开始,AI不再只是一个冰冷的工具,而是一个懂氛围、识趣味、能和你并肩作战的“隐形合伙人”。
发布于:北京市千里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